您当前所在位置: 主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工信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谈氢能发展

发布时间:2019-10-18 15:28|栏目: 行业新闻 |浏览次数:

“制氢的问题既老又新。虽然经常被业内谈起,但氢气经过燃料电池转化为电,开辟了新动能、产生了新需求、也伴随着新问题,因此需要认真研究、科学把握。”在2019氢能产业发展创新峰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给出了“灰氢不可取,蓝氢可以用,废氢可回收,绿氢是方向”的观点。



■洁净“绿氢”是方向

“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虽然化石能源制氢技术成熟,但路径并不可取。”李毅中表示,化石能源制氢会伴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生产1公斤的氢,要伴生5.5公斤到11公斤的二氧化碳,为防止温室效应,二氧化碳不允许大量排放。甲醇制氢同样会伴生7倍的二氧化碳。近日,世界能源理事会把这种伴有大量二氧化碳排放的氢称为“灰氢”,把二氧化碳通过捕集、埋存、利用,从而避免了大量排放的氢,称为“蓝氢”,显然灰氢是不可取的,“灰”变“蓝”才可以用。

对于工业副产氢气的回收提纯利用,要做到能收尽收、能用尽用,即使有少量还不能回收的,也混入燃料气,作为燃料使用。从尾气中回收的氢气,是不是有较多的余量外用需要研究、协调、平衡。另外,工业副产氢主要来自焦炉气,含氢约60%,其余是甲烷,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因此也不能直接排放。就煤焦化而言,副产品是焦炭,去年全国产量4.4亿吨,主要供应钢铁行业。如果把焦炉气作为主产品,盲目的扩大能力,就会造成焦炭的严重过剩,炼焦本身高污染,要防止产能过剩。  对于电解水制氢来说,洁净“绿氢”是方向,需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耗电过高,要大量减少电氢水的耗电,提高制氢的效力;二是生产清洁电源,要用风电、水电、清洁能源电解水,建设分布式电网,火电不能混入;三是利用弃水、弃风、弃光,减少“三弃”对发电企业来讲,意味着总成本的降低。

李毅中指出,业界在进行燃料电池攻关的同时也要关注氢气的来源,寻求环保经济可靠的制备途径。至于其他方式制氢,比如核能制氢、太阳能制氢、生物制氢等还在实验室研究阶段,距离真正产业化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外,氢气的制备要与储存、运输、加注、运用协同,产业链要协调发展,落实了氢源,才能使整个产业链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制氢要关注安全与能效

除了环保性之外,行业也必须高度关注制氢的经济评价、安全评价和能效评价。不同制氢技术工艺的成本各异,要考虑原材料价格和电价因素合理选取。李毅中表示,在成本价的基础之上要注意:一是计算氢气的完全生产成本,应该包括折旧、税费、人工费以及各项费率,比如财务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还有制氢厂的合理利润,从而形成经济的出厂价;二是计算氢气的储存、运输和加注的成本,加氢站和制氢厂有距离,运输、储存、加注也需要成本和支付税费,留有一定的利润空间,从而形成燃料电池车用氢的零售价。用完整的市场价与汽油的市场零售价、相应电价加充电站的费用相比才公平合理。

随着制氢工艺设备的改进和完善,氢气会有较大的降价空间,表现出具有竞争力的经济性。提升制氢的能效,一是要提高制氢的效率,二是提升氢气用在乘用车上的能效。

我国燃料电池汽车研发取得了一定进展,有特定客车、货车应用场景,在工艺制造、续驶能力、充气时间、低温起动等方面的优势可以使其成为新能源汽车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科技决定未来的能源,氢能源的技术攻关还要加大力度。


加入收藏
加入会员请咨询服务与发展部电话:010-68535680
报送数据企业请咨询中内协统计工作部电话:13699188605,非报送数据企业请咨询中内协办公室电话:010-68532870。
Copyright © 2002-2023 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36

电话:010-68532870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26号 备案号:京ICP备13042625号-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