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各位评委来说,把这18款发动机(共计19辆车)“排排座”,难度不亚于完成一次高水平的论文!难道技理精深、实践丰富的评委们也遭遇“选择困难症”?
10月19日,由《汽车与运动》杂志社主办的昆仑润滑杯“中国心”2018年度十佳发动机评选活动(简称“十佳发动机评选”)的实车测试环节在天津摩托车质量监督检验所静海试验场顺利举行。
18款入围发动机分为四组接受了评委的全面评测。评测分为静态评测和动态测试两大项目,20余小项。接下来的时间里,评委们将进行激烈讨论和封闭打分,以推选出“中国心”2018年度十佳发动机,最终结果将在年底揭晓。
出席实车测试的嘉宾包括中国心”年度十佳发动机评选专家评审委员会主任王建昕,名誉主任王秉刚,评委姚春德、尤林华、许敏、李理光、李君、邹博文、辛军,中国石油润滑油公司技术开发与大客户部常务副总经理张青蔚,中国石油兰州润滑油研究开发中心评定中心副主任金志良,《汽车与运动》杂志社出版人周丽娟,《汽车与运动》杂志社副总编辑杨建军,以及来自各入围实车测试企业的工程师团队。
【18款机型突显五大技术看点】
参评机型突显出五大技术看点:
看点一:小排量涡轮增压PK“大排量”自然吸气
看点二:三缸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到底行不行
看点三:混合动力发动机的不同解决方案
看点四:自主品牌发力,合资品牌如何应对
看点五:柴油机能否顺利突围
18款发动机,19辆整车,它们是我们津津乐道的品牌,有市场销量的常胜冠军,也有颇具竞争实力的新晋车型。
注:3、4一汽丰田、广汽丰田为同一款发动机
单从参评机型来看,排量集中在1.0L~2.0L范围内,其中1.5L(包含)排量以下的机型共有10款,1.5L排量以上的机型共有8款;三款小排量三缸涡轮增压发动机展开横向直接竞争;两套混动系统来自江淮汽车与广汽本田,技术路线和市场定位虽有不同,但在测试中也进行了深入对比;江西五十铃的柴油发动机更是丰富了此次参评机型的技术路线。
水平接近 竞争激烈 评判难度大大增加
“今年进入实车测试环节的机型水平接近,竞争激烈,评判难度大大增加。”实车测试现场,评委之一,天津大学教授、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姚春德表示,自主品牌均已实现大量国际先进内燃机技术的开发、应用和集成,现阶段国内外内燃机技术水平差距已经很小。
“自主品牌与先进外资企业仅有一步之遥。”评委之一、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许敏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说。
一步之遥,怎么理解?许敏强调,自主品牌企业在当前主流技术的掌握程度上,尤其在乘用车汽油机领域,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非常小,今天的自主品牌已达到先进外资企业昨天的水平,而这一天的差距在于技术的持续创新,这方面我们还要继续追赶。我相信再经历两届“十佳发动机”的评比,自主品牌就真正实现与外资企业的同水平竞技。
“多样化”竞争时代已来
“今年的竞争形势符合我非常期待的一种场景,各种技术路线都有,并且各有各的优势。”许敏表示,在中国汽车市场,发动机技术路线应该是多元化发展、多元化竞争,而不是扎堆到一条技术路线上,而以往的依据升功率、升扭矩等一系列技术指标进行评判的方式已经不足以体现一款发动机的先进性。发动机在满足动力性要求的同时,更要体现高热效率、低油耗,以及整车匹配的综合性能,因此主观感受评价会加强一些。
“中国心”年度十佳发动机评选专家评审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王建昕认为,小排量涡轮增压仍是主流技术之一,自然吸气发动机也有非常抢眼的表现。重要的是,自主品牌在动力系统匹配、整车调校,尤其是NVH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从评委们的初步反馈来看,此次参评机型整体水平相比去年评选再一次提升,主要体现在压缩比、热效率、振动和噪音控制等方面。另外,发动机换油里程普遍增加,整车企业更加重视消费者用车养车的维护成本。
十三届评选见证自主飞速发展
“今天的评选展现的是各大厂家先进技术的应用与集成能力。‘十佳发动机’评选举办十三届以来,我们看到了中国汽车发动机产业的飞速发展,看到了中国自主品牌的技术进步。这也反映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在整车制造、在内燃机技术领域的巨大提升。”“中国心”年度十佳发动机评选专家评审委员会名誉主任王秉刚说。
王秉刚表示,当前汽车产业的关注点普遍集中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但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燃机仍是主要动力,电动汽车的发展目前仍然受到电池关键技术难以突破的约束,“十佳发动机”评选仍然是促进中国汽车工业的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角色。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536号